回头看《从现在开始》
《从现在开始》课文很有趣,但不好上。周五的课堂上,我基本达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。教学时,我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创设情境,努力在课堂上体现自主学习。在解读文本时,以朗读为主线,引导学生联系教材,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,读读、想想、说说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,通过朗读、想象、思考,力求对文本有所感悟。例如:在教学“议论纷纷”“叫苦连天”这两个词时,我并没有让学生以词解词,而是注重让学生先想想说说:听了猫头鹰的宣布后,你有什么烦恼吗?(像这样你一言,我一言,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,这就叫做-----“议论纷纷”)“一个星期下来,你又有什么想说的?”在这样的引导下,学生走入了课文情境,与动物同命运共呼吸,急动物之所急,想动物之所想。最后有感于心、化而言之。但回头看看,不足之处非常多。
1.教学内容过多,重点不突出。
在备课时,就感觉到合理切割文本是一个难题,反复比较,还是决定把课文内容全部上完。结果上下来的感觉有如“走过场”,重点段(猫头鹰段、小猴段)学得不够深入,文本也没有扎实地研读。一步一步,只有流程,没有鲜明的重点或者说亮点。重新设计时,打算合理地切掉一部分内容。
2、朗读指导不到位,学生的朗读没有实现“递增”。
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,文章中准确、生动、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。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,我的指导不到位,学生通过说,一定程度地理解了小动物的心理活动,但也许是“移情”不够深,另外还需要技巧上的指点、适当的范读。我在引导时没有做好这些,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并没有得到大的提高。
3、情境的设置没有“从一而终”。
听课的老师一定清楚地记得: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时,我问“你是谁”,孩子往往不会自然地想到把自己当成某种小动物,而说出自己的名字。这种“排外”的心理是因为我没有将情境设置好。像四年级组说的,课前再结合课文内容作一些铺垫,或者像刘晶老师说的“可以在课前发一些小动物的卡片戴上,让他们真正成为某种小动物,让整个教室就是一个大森林,从头到尾让他们参与这次活动”那么,学生在体验的时候一定更自然。为了保持情境教学的完整性与一贯性,刘老师还建议把集中识字放到最后复习时,因为这篇文章不适合在前面集中识字,这样会影响课文的情境。
感谢大家听我这设计与教学欠成熟的一课,“众人是智慧的摇篮”,真诚地希望在这里听到您的宝贵建议,让《从现在开始》的课堂更驱成熟,更精彩。